雪米餅、薯片、蝦條等膨化食品以松脆的口感、多變的口味成為很多人的最愛。然而,由于營養成分不全面,這類食品被一些營養學家認為是“垃圾食品”。那么,膨化食品的真實面目到底是什么呢?
今年8月實施的《膨化食品》國家標準讓我們對膨化食品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貨架上琳瑯滿目的食品中到底什么是膨化食品、它有哪些種類、消費者購買時需要注意什么?
什么是膨化食品
中國烘焙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膨化食品專業委員會工程師、《膨化食品》標準起草人之一的趙燕萍介紹,膨化食品(puffed food)是以谷物、薯類或豆類等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藝如焙烤、油炸、微波或擠壓等工藝制成的具有一定膨化度的組織疏松或酥脆的食品。
趙燕萍介紹,與其他食品不同,膨化食品由于經過特殊的膨化工藝,在口味上更多樣、口感上更為松脆。消費者在選擇膨化食品時,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品味其帶來的口感享受。
根據GB/T 22699-2008《膨化食品》國家標準,目前市場上的膨化食品按照加工工藝分5類:
焙烤型:采用焙烤或焙炒方式膨化制成的膨化食品,如雪米餅膨化食品等;
油炸型:采用食用油煎炸方式膨化制成的膨化食品,如炸玉米脆膨化食品等。
直接擠壓型:原料經擠壓機擠壓,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利用機內外的壓力差膨化而制成的膨化食品,如擠壓型膨化玉米條等。
花色型:以焙烤型、油炸型或直接擠壓型產品為坯子,用油脂、醬料或果仁等輔料夾心、注心或涂層而制成的膨化食品,如樂芙球膨化食品等。
其他型:采用微波、氣流或真空等方式膨化制成的膨化食品,如微波爆米花等。
膨化食品=垃圾食品?
就在越來越多的人沉浸在膨化食品帶來的美味享受中時,有營養學家指出,膨化食品過于強調口感和味道,而忽略了營養成分的均衡,不利于健康,屬于“垃圾食品”。
對于這種觀點,趙燕萍并不認同。
“雖然在飲食結構上膨化食品營養不完全,但也并非沒有營養。”膨化食品的原料主要是豆類、谷類、薯類,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有較高的膳食纖維,這些營養素對人體有益。她表示,原料經過膨化后,減少了水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且便于貯存和保存。趙燕萍介紹,膨化技術屬于物理加工技術,不僅可以改變原料的外形、狀態,而且改良了原料中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并形成了某些新的物質,比如使淀粉徹底α化后,食品保持了柔軟、良好風味和較高的消化率。尤其是新型營養膨化食品的出現,提供給人們高營養和營養均衡的產品,比如將油炸改為低溫真空油炸,在產品中科學合理地添加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在營養上更全面。在享受美味、方便的同時,也有益于消費者的健康。
上好佳中國有限公司表示,很多人對膨化食品有一些誤解,認為膨化食品都是不健康的食品,其實消費者可以根據產品的營養標識來了解和控制糖、鹽、脂肪的攝入。膨化食品,特別是非油炸類膨化食品,作為易消化、易吸收的食品也是膳食營養的來源之一——
口感好:采用膨化技術使原料粗硬的組織結構變得膨松柔軟,在膨化過程中增加了食品的色、香、味,適合不同人的口味選擇,同時保持粗糧中的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含量高的特點。
營養素損失少:在膨化過程中,谷物原料中的淀粉很快被糊化,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水化率顯著提高。同時,維生素受破壞較少,如維生素Bl、B6的含量明顯高于蒸煮后的食品。此外,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原料,經高溫短時間的擠壓膨化,組織結構變成多孔狀,水溶性質增加,有利于胃腸消化酶的滲入,提高了人體對營養素的消化吸收。
有一定的能量和營養價值:由于膨化是在高溫瞬時完成,營養物質損失小,可以作為正餐外的營養補充;另外,一些產品強化了營養素和礦物質,加入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也能起到強化食品營養的作用,補充了人們的營養需求。
改善食用品質:膨化食品經高溫、高壓處理,水分含量降低,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長,有利于提高食品的穩定性。
“膨化食品在某些方面確實具有一定的營養,可以作為正餐之外的營養素補充。”中國農業大學何計國教授認為,從成分結構看,一些膨化食品屬于高油脂、高熱量、低粗纖維的食品,在飲食結構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長期大量食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正常飲食,尤其對兒童,容易導致某些營養素攝入不足。此外,某些膨化食品中鹽、脂肪等含量偏高,容易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病。
沒有不健康的食品,只有不健康的“吃法”。有專家表示,每類食品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關鍵是怎么去避免,對某一類產品盲目冠以“垃圾食品”的說法并不客觀。
標準確保營養健康
膨化食品以鮮美酥脆的口感,給人們帶來輕松和愉悅。但是,高油脂、高熱量、高鹽的不足卻被人們所詬病。今年8月,《膨化食品》國家標準的實施,對規范膨化食品的生產和保證消費者的健康提供了保障。針對高脂肪,該標準對膨化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做了明確的規定:脂肪含量≤40.0%(由于堅果類產品本身油脂含量較高,這項指標不包含以堅果類為原料的膨化食品);針對高鹽,標準規定氯化鈉含量≤2.8%(普通型)和≤4.5%(大顆粒型);此外,為了提高食品的穩定性,規定產品中的水分≤7%。
此外,標準在檢驗項目上進行了明確,包括酸價(≤3mg/g)、過氧化值(≤0.25g/100g)和羰基價(≤20meq/kg)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這3個指標主要反映了油脂型膨化食品中油脂的變質氧化程度)。專家介紹,酸價反映了脂肪中游離酸含量的多少,如果酸價不合格,表明油脂已經發生氧化劣變,這會引起產品的口味變差,營養價值降低,影響人體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過氧化值指油脂在氧化酸敗過程中產生過氧化物,具有較強的氧化能力,過氧化值如超出指標,不僅影響產品的品質,而且會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對人體健康極其不利;羰基價數值的高低也反映油脂的氧化劣變情況。專家介紹,酸價、過氧化值、羥基價指標都是以脂肪計算的,要想這3項指標都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就必須嚴格控制膨化食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油脂質量,不能多次重復使用和長時間使用油脂;此外,酸價、過氧化值、羰基價的指標也對產品保存時間、保存條件等提出了更高的工藝要求。
對于人們普遍關注的重金屬元素(鉛、鋁)超標問題,專家表示,造成重金屬元素超標的原因有幾種可能:
一是加工使用的容器,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鋁制的工具和容器,就會在食品中引入鋁元素,導致食品鋁含量超標;某些包裝袋由鋁薄膜做成,如果存放時間過長,保護層損壞,也會造成食品中鋁含量超標。
另外,使用含鋁膨松劑也是造成鋁超標的重要原因。據了解,作為膨松劑的明礬是一種含鋁化合物,個別企業為了追求更好的松脆口感而超量使用,從而造成鋁含量超標。
食品中鋁、鉛含量的超標,對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對于食品添加劑中鋁的含量國家沒有相關的標準要求,但是在食品中的殘留量有嚴格標準要求,比如膨化食品中,GB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對鋁的限量值明確規定為小于等于100mg/kg,即萬分之一的殘留量;GB17401《膨化食品衛生標準》中明確規定,鉛含量≤0.5mg/kg。此次實施的《膨化食品》國家標準參照了以上這些標準,對膨化食品的重金屬含量作出了明確限定,確保膨化食品的安全性。
據了解,目前無鋁膨松劑已在很多企業使用,同時通過更新設備有效的控制鉛含量。從近幾年對膨化食品抽查情況來看,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已明顯減少。
此外,針對目前市場上大量出現的食品營養強化劑如鈣、鐵、鋁等微量元素的添加劑,新國標也進行了規定,要求“營養強化劑使用應符合GB14880《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衛生標準》的規定”。
專家認為,國標的實施,在開發膨化食品口味和多樣性的同時,進一步促使企業開發出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健康食品,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也加強了科學消費的觀念,使其更有益于人們的健康。
食用提示
▲
打開包裝聞一下產品的氣味是否正常,應沒有刺鼻的哈喇味,外觀沒有霉變,口感應松脆。
▲ 不宜長期過多食用。長期大量食用此類食品會造成油脂、熱量大量攝入,易造成人體脂肪積累。
▲ 糖類攝入不宜過多的人群或高血壓病人,應謹慎選擇此類食品。
▲ 兒童處于身體發育階段,更要注意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如果在飯前大量食用膨化食品,容易造成飽脹感,影響正常進餐。
Tips
如何選購膨化食品
選擇標識說明完整、詳細的產品 特別是產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要規范標識和清楚識別。在選購時要認準“QS”質量安全標志。
挑選袋裝飽滿、不漏氣的產品 袋裝的膨化食品往往會充入氣體,這樣產品不易吸潮、新鮮度高,同時保護內在的產品在儲藏、運輸、銷售的過程中免受碾壓、擠碎。
購買標識有營養標簽的產品 這些產品的營養成分能快速識別,消費者可根據自身營養需要選擇和購買。
查看配料表 盡量選擇不含鋁的膨松劑(如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的產品,無鋁的膨松劑對人體沒有危害;盡量選擇不使用氫化植物油或用全氫化油生產的產品,全氫化的油脂一般不含反式脂肪酸。
鋁的安全性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公布,鋁是一種食品污染物,每日攝入數量需要加以控制,每日允許攝入量為1mg/kg。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成年人體重為60kg,那么每天最多允許攝入60mg的鋁,如果是體重較輕的兒童,每天攝入量就要更少。據了解,鋁攝入過量可能引起神經系統的病變,表現為記憶減退、震顫與身體協調障礙等,甚至可能增加老年性癡呆的風險。對兒童而言,鋁可能會影響智力發育,干擾思維與記憶功能。過量的鋁蓄積在人體臟器也會引起相應的病理損害,懷疑它能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并影響骨骼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