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證企業在認證審核前須做好以下充分準備,可提升認證通過率高,同時將獲得審核員的尊重和學習。
一、建立基礎資料檔案
1、企業有關證件包括但不僅限于:行業資質、營業執照、許可證、3C 、衛生批件、安全許可證、環境驗收批復、安全評價批復等;
2、下列證件必須有效:計量器具校準證書、特種設備檢定證書,需要特種要求的作業人員上崗證;
3、實際人數是否與認證合同或審核通知書上的人數一致,是否有差別?有差別的請第一時間與認證機構聯系,否則將有可能影響審核及認證證書的有效性;
4、必須清楚公司管理手冊、程序文件的發布時間,必須持有:有效運行且為最新版本的管理手冊和程序文件,此外還應該保存好管理制度、技術、規程等支持性文件。手冊和程序要發到有關人員(發放的文件可以為電子版,但現場至少應有2套紙質文件);
5、企業管理人員要熟悉管理方針、管理目標,了解如何對相關目標進行考核和檢查,掌握目標的完成情況;企業各部門負責人的分工必須明確,必須與手冊規定的一致。各部門的負責人應清楚知道其分工;整理、完善企業的產品檢驗記錄(或施工驗收記錄)、其他有關的生產記錄或施工記錄。國家有強制要求的產品,要有定期委托第三方機構出具的產品檢驗報告;管理手冊中確定了特殊過程的,要有過程的確認記錄;
6、知道并了解內審(內部審核)的相關信息和過程,包括但不僅限于:
(1)總經理、管理者代表、內審員必須知道內審和管理評審的時間;
(2)保存并能隨時提供:內審的記錄,內審的不符合報告,內審報告、管理評審的報告和各個部門的報告資料。管理評審的時間,管理評審報告中的改進是否與實際一致(不能與上次的雷同),作為管理者代表都做了哪些推動工作,要能說清楚;
二、建立20個體系運行的檔案(內容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靈活增減)
1、文件控制,要整改的問題
A、內部文件的審批、分發、更改:
1)工程圖紙未經審批即已發行、使用;
2)作業指導書未能分發至具體作業崗位;
3)生產現場崗位懸掛的作業指導書未受控;
4)工藝文件存在直接在文件上更改的現象,未執行文件更改程序。
B、外來文件的識別、收集、分發:
1)未能充分識別、收集到與產品有關的國家/國際、行業標準;
2)未能將外來文件分發至有關部門,如品管部、生產部。
2、質量記錄的填寫、管理、保存,要整改的問題
1)質量記錄存在涂改的現象;
2)質量記錄未規定保存期限;
3)未按保存期限予以保存,到期銷毀未能提供銷毀記錄。
3、質量目標的統計、分析,要整改的問題
1)質量目標統計未能提供原始數據,無法掌握最終目標統計數值的真實性;
2)質量目標有統計,但未進行分析。
4、管理評審,要整改的問題
1)管理評審輸入信息不全,或未能提供輸入資料;
2)管理評審主持人非最高管理者,且未能提供最高管理者對主持人(不是最高管理者自己時)的授權證明;
3)對管理評審決議事項無采取措施的相關證據,如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
4)對上次管理評審決議事項的跟蹤結果無記錄。
5、人力資源管理,要整改的問題
1)未能按實際崗位規定各崗位的職責、權限、能力要求;
2)培訓有計劃,也有按計劃實施,但對培訓的實施效果未進行評價;
3)對特殊崗位人員未規定能力要求,未能提供對這些人員的培訓、考核證據;
4)對特種作業人員(電工、焊/割工、起重工等)資格年審的要求未及時跟蹤,個別特種作業人員的資格證未年審或年審過期。
6、基礎設施管理,要整改的問題
1)新進生產設備未驗收即投入使用;
2)對設備未規定維護、保養的要求;
3)特種設備未能提供定期檢定的證據。
7、工作環境管理,要整改的問題
1)對存在溫濕度要求的現場,無溫濕計,無法掌握溫濕度狀況;
2)檢驗色差崗位的燈光非檢驗專用光源,不符合要求;
3)生產現場、倉儲現場有防塵的要求,但發現存放在現場的產品上有灰塵。
8、產品實現策劃,要整改的問題
1)未能針對產品的類別或特點制定質量目標;
2)雖有進行產品實現策劃,但資料零散、無序,而且相關責任人對產品實現策劃的要求不熟悉(甚至不清楚);
3)工程變更所引起相關文件的修改,未按審批程序的要求執行,存在私自更改的現象;存在相關文件部分有修改、部分未得到修改的現象,修改不徹底;
4)未對產品的質量控制點進行策劃,何時需要進行驗證、確認、監視、測量、檢驗和試驗未確定。
9、與顧客有關的過程,要整改的問題
1)與產品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包括產品的國家/國際、行業標準、規范等)未確定或識別不充分;
2)對產品交付后活動(包括諸如保證條款規定的措施、合同義務[例如,維護服務]),以及公司認為必要的附加要求(例如,回收或最終處置)不明確;
3)顧客沒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時,無對這些顧客要求進行確認的證據;對口頭合同未進行評審;
4)企業未能根據自身業務流程的特點規劃合同評審的作業要求,過于流于形式,無實際意義;
5)產品要求發生變更時,未及時將變更的要求通知相關人員;
6)對顧客的反饋(包括顧客抱怨)有進行處理,但未將處理結果與顧客進行溝通。
10、設計開發,要整改的問題
1)設計開發策劃時一般存在的問題要注意:
a)未明確設計小組成員的職責、權限;
b)未明確設計開發進度的要求,未根據設計開發的進展及時調整設計開發計劃;
c)策劃時未對評審、驗證和確認活動的時機進行策劃。
2)設計開發輸入信息不充分,如與產品適用的法律法規要求未充分識別;
3)設計開發輸出在放行前的審批不完善,如圖紙僅有編制人員的名字,而校、審人無簽名;
4)設計開發評審、驗證、確認的記錄不齊全,未能按策劃的要求展開;對這些過程中提出的改進未保持記錄;
5)設計開發更改發生后,未能按要求進行適當的評審、驗證、確認;
6)設計開發更改引起相關文件的變更,未能及時對應相關文件進行修訂,且未能及時將更改的要求通知相關人員。
11、采購過程控制,要注意的問題
1)根據采購產品對最終產品的影響程度來確定供方及采購的產品控制的類型和程度;
2)對供方的選擇評價要覆蓋所有的材料供應商、外包方,特別是外包方的評價;
3)對供方提供的相關證明文件(如質量保證書、材料檢驗報告、資格證明等)要及時更新,以保證其有效性;
4)及時將采購產品的要求告之供方,或告之的要求要完整,保證供方能按要求供貨;
5)有將供方出現的質量問題反饋供方,對供方的改進的情況要及時驗證采取改進措施且保持其有效性;
6)明確采購產品的驗證要求(驗證方法、時機),不能有未得到驗證即先入倉的現象。
12、生產和服務的提供過程控制,要注意的問題
1)生產和服務現場所需的作業指導書能及時發放/懸掛/張貼,現場所使用的作業指導書能根據生產的實際產品及時更換相應的指導書;
2)故障設備要有標明其狀態;
3)現場使用的檢驗儀器、監控設備要有檢定/校準狀態的標識;
4)提供對生產過程的工藝參數監控的證據;
5)對特殊過程作業人員做到持證上崗,或經培訓即上崗;
6)對特殊過程進行確認,生產條件發生變化后也要及時對特殊過程重新進行確認
7)生產過程中的產品狀態(檢驗狀態、加工狀態)標識要完整;
8)產品的生產批次、訂單號、生產日期等信息要完整;
9)產品防護不能有缺失,如產品堆放過高導致底層產品損壞、產品包裝破損等現象;
10)顧客財產標識,出現異常及時向顧客報告。
13、監視和測量設備的控制,要注意的問題
1)對應列入監視和測量設備控制范圍的設備識別要全面,如機器中的壓力表/溫控表、電焊機的電流表/速控表、溫控表、輸送帶的轉速表等監視設備要能列入控制范圍;
2)對監視和測量設備的校準/檢定(驗證)形成計劃,確定是內校還是外校;
3)內校校準/檢定(驗證)規范,能追溯到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
4)內校員得到專業的培訓,內校員資格證;
5)監視和測量設備狀態標識,確定其是否在校準/檢定有效期內;
6)對精密儀器的防護,如防振、防塵等措施。
14、顧客滿意,要注意的問題
1)對顧客滿意的監視和測量方式不能過于單一,不能僅采用顧客滿意度表調查的方式,要考慮顧客的抱怨/投訴、退貨、對顧客回訪、顧客對供方的評價報告等信息;
2)顧客滿意調查的覆蓋面具代表性,不有只對重要顧客進行了調查;
3)顧客滿意有調查,要提供如何利用這些信息的證據,例:如何改進工作。
15、內部審核,要注意的問題
1)內審的審核范圍在計劃中有體現,檢查表能完全覆蓋,特別表現在計劃中明確說明需要進行審核的條款,但檢查表及記錄要能體現;
2)審核員的安排要合理,考慮其審核員的專業能力;
3)審核日程安排中的時間安排要合理,能結合受審核部門的復雜程度、職責范圍的大小來安排時間;
4)最高管理者必須有參加首、末次會議;
5)內審開出的不合格報告中不合格事實描述要明確,要具重查性,將不合格的具體情節)描述清楚;
6)不合格項的整改:原因分析,糾正措施合理;
7)不合格項的跟蹤驗證及時安排,驗證的結果報告。
16、過程的監視和測量,要注意的問題
1)對生產過程有進行監控,對監控的數據進行分析,監控到生產過程的能力;
2)對體系運作過程的監控無策劃,未進行監控,僅能提供內部審核的證據;
3)對于過程績效指標統計不足,未能掌握過程能力。
17、產品的監視和測量,要注意的問題
1)檢驗崗位要獲得檢驗/試驗作業指導書;
2)檢驗人員的能力,對AQL的使用認識了解;
3)檢驗報告中的檢測數據,該填寫具體數值的項目要具體數值;
4)100%按檢驗、試驗規范/標準中規定的項目進行檢驗、試驗;
5)緊急放行(或叫例外放行)的情況提供經授權人員批準的證據,有可追溯性標識;
6)檢驗報告中有權放行的人員的簽名。
18、不合格品控制,要注意的問題
1)生產現場,生產過程產生的不合格品標識清楚,及時記錄;
2)進貨不合格品有處置,要求供方采取改進措施,有些有將不合格報告傳遞給供方,能及時跟蹤驗證其有效性;
3)生產過程中不合格品進行返工或返修后未重新驗證;有的有進行驗證,但未能提供返工/返修后重新驗證的記錄;
4)制程中有返工、返修的現象,但無對返工、返修過程予以記錄;
5)生產過程中物料有特采(讓步接收)情況,但未能提供授權人員批準的證據;
6)客戶退回來的產品直接退入倉庫,未重新檢驗,也未執行不合格品程序。
19、數據分析,要注意的問題
1)顧客滿意度有進行調查、統計,能提供分析的證據;
2)品管部門有統計合格率、不合格率,能提供對不合格狀況進行分析的證據;
3)對過程績效應進行數據分析的要求充分認識,對生產過程的績效進行統計、分析,如返工率、返修率、報廢率,對其他部門的過程績效不能缺少數據分析的證據;(對此,可結合各職能部門、層次的質量目標的統計分析進行。)
4)對進貨有進行統計分析進貨合格率、進貨及時率,能分別對單個供方進行分析其供貨能力;
5)對質量目標方面的統計分析,要有針對未達成目標要求的項目進行分析,對已達成的要數據分析,能在尋找采取預防措施的機會方面努力;
6)統計方法、技術的運用較窄,統計方法要豐富、科學。
20、改進,要注意的問題
1)在預防措施方面的實施基本要記錄表明;對預防措施實施的時機能把握;
2)何時應采取糾正措施、預防措施的規定清晰,不能有隨意性;
3)改進報告中原因分析,分析到位,不停留在表面上,要全面、深入的分析;(應考慮5M1E<人、機、料、法、測、環>6個因素,并采用5個Why?的方式)
4)在制定糾正措施時,要考慮了應急措施——糾正,再發防止的措施;
5)對糾正、糾正措施、預防措施的概念混淆,糾正措施報告中無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并存的現象;
6)糾正措施/預防措施有實施,對實施的結果進行記錄;
7)糾正措施/預防措施實施完成后,對其實施效果進行驗證。